您好,欢迎访问宁夏科协官网

设为首页 | 收藏本站

14
2018年06月

忆“植物活字典”吴征镒:为学无他,争千秋勿争一日

来源: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风采录   作者:

  2016年是中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、中科院院士、著名植物学家吴征镒先生诞辰一百周年。

  在老一代科学家的记忆中,一抹尴尬过去总是挥之不去:几十年前,如果要了解在我国生长的植物的资料,几乎总要去国外出版的杂志书记中去搜寻。25卷本的《苏联植物志》便是当时世界上记载种类最多,最完整的植物志。

 

  1961年,吴征镒等在滇西北进行野外考察留影(右四) 

  这样的尴尬在2004年被彻底打破,由吴征镒担任第四任主编的《中国植物志》全套出版问世。这套拥有126卷册、5000多万字、9000多幅图的旷世巨著为31142种植物建立了“户口簿”,中国植物学界终于站起来了。

  吴征镒生前秘书吕春潮告诉记者,从1959年开始起启动编这个植物志,吴征镒就是编委。1973年和1987年,他先后任副主编、主编,到2004年全部完成,吴征镒任主编的17年,完成了《中国植物志》三分之二的任务。

 

  1974年希夏邦马峰(海拔5000米)植物考察(右二) 

  一部《中国植物志》不仅摸清了中国植物的家底,也向世人昭示了中国科学家的风骨。除《中国植物志》外,吴征镒首次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中国种子植物区系的起源、发生及演化问题;提出被子植物“多系—多期—多域”起源理论,这是东方人在自己研究的基础上,立足东亚,放眼世界提出的被子植物起源和演化的新理论。

  “为学无他,争千秋勿争一日”,这是吴征镒送给学生的一句教诲,也是他一生淡泊名利、严谨治学的写照。

 

  1988年,带六位博士生在昆明西山考察留影(前排右三) 

  到90岁以后,吴征镒每天上午工作两个小时,下午工作1个小时,而且1周工作6天以上。一旦工作起来,吴征镒总忘记了自己是个高龄老人。有时医护人员为了他的健康,在他投入工作时进行劝阻,他要么装着听不见,逼急了就发一点脾气;可工作一做完,他又笑着和医护人员打招呼,像什么事都没发生。这个“不服老”的老人,让医护人员也没办法。

 

  吴征镒看标本 

  2008年,92岁的吴征镒获得了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,他说,“我感觉到学无止境,后来居上。”

  有人说:如果世界上有人能说出每一种植物的名字、了解每一种植物的习性,那么吴征镒一定是其中一个。如果世界上有人能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、理解每一种植物的情感,吴征镒也是其中一个。(光明网记者|宋雅娟 视频|肖春芳 张佳兴) 

    光明网科普事业部出品 

 

文章摘自科普中国

    人物简介: 

  吴征镒(1916.6.13-2013.6.20),江苏省扬州市人,植物学家,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。193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,194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,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,2008年1月8日获得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,2011年12月10日,国际小行星中心将第175718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“吴征镒星”。

  参加并领导了中国植物资源考察,开展植物系统分类研究,发表和参与发表的植物新分类群1766个,是中国植物学家发现和命名植物最多的一位,改变了中国植物主要由外国学者命名的历史。他系统全面地回答了中国现有植物的种类和分布问题,摸清了中国植物资源的基本家底。提出“被子植物八纲系统”的新观点。

  编著了《中国植物志》《云南植物志》、《中国植被》、《云南种子植物名录》、《西藏植物志》(五卷)于1987年全部出版。

  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七十年,治学严谨,所培养的一大批优秀的年轻科学家,如今已是活跃于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。